云 南 植 物 研 究 ())’,?@(A):A*,\AA* <-", A(",)%-, B#)),)%-, 国产“水山姜”的分类学研究———来自核糖体 !"# $%& 区序列的证据! 赵志礼’,周开亚(,董 辉’,徐珞珊’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研究室,江苏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遗传资源研究所,江苏 南京 (’)),-) 摘要:用直接测序法对国产黑果山姜 !"#$%$& %$’(&(./01234)56122以及“水山姜 !"#$%$& &)*&+$,& (78034)98:;4”的核糖体!"#中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序列 完全一致;$%&’长度为’-+ <=,$%&(长度为(*( <=,>?+&编码区长度为’@A <=,.B含量为 >@?,C。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证据,认为《中国植物志》记载的水山姜实为黑果山姜。 关键词:核糖体!"#;$%&序列;黑果山姜;水山姜;分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A,,D->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E(-)() ())’))AE)A*,E)> !"#$%&’ () !*’"&+,"%-’ (.“!"#$%$& &’(&)$*& ”./(+ 01%),: 23%$&)-& ./(+ 45! !&6#&)-&’ (. 7#-8&,/ 9%:(’(+,8 ;7< FG#H FIJEKJ’,FGHL 7/JEM/(,!H". G6J’,NL K68E&I/3’ (’ -.$%&/.&(0&,1*+$,&"2%$31(4$+5,"/3OJ3P(’))*+,BIJ3/;( 6&%7$%’68(0&"2%$31(4$+5,"/3OJ3P(’)),-,BIJ3/) <:’"/,-":"6;Q0/1 1J<8:8R/Q !"# J32013/Q 21/3:;1J<0S :=/;01($%&)10PJ83: 8T !"#$%$& %$’(&(./01234) 56122/3S“!"#$%$&&)*&+$,&(78034)98:;4”T18R BIJ3/ U010 SJ10;2QV :0W603;0S 6:J3P /3 /628R/20S :0X W603;014 %I010:6Q2:I8U0S2I/2<82I:0W603;0:U010JS032J;/Q4 %I0:JY0J:’-+<=J3$%&’,(*(<=J3$%& ( /3S’@A<=J3>?+&;8SJ3P10PJ83,.ZB;832032<0J3P>@?,C4 #;;81SJ3P282I0R81=I8Q8PJ;/Q/3S!"# ;I/1/;201:,J2U/::6PP0:20S2I/2“!"#$%$& &)*&+$,&(78034)98:;4”10;81S0S J3 [Q81/ 8T BIJ3/ :I86QS <0 !"#$%$&%$’(&(./01234)561224 =&*>(/$’:31!"#;$%&:0W603;0;!"#$%$&%$’(&;!"#$%$&&)*&+$,&;&V:20R/2J;: 尽管《中国植物志》记载水山姜 !9 &)*&+$,&(78034)98:;4 在我国云南沧源、盈江有 分布,并附该植物详图以供鉴别之用(吴德邻,’,+’),但有关中国大陆是否产此植物, 仍然存在着不同看法(&RJ2I,’,,))。我们在对国产山姜属植物进行分类学研究中,查阅 了国内有关馆藏标本,未见到采自我国的水山姜;而注意到被订为“水山姜”的标本,在 形态特征上非常接近黑果山姜 !9 %$’(&(./01234)56122,如果实均为黑色,花冠后方裂片 有钻状突起等。这些植物的分类位置究竟如何,难以最后确定。 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飞速发展为解决植物系统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以及确定一些分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江苏省资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E)+E),,()))E’(E(+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赵志礼(’,>@E)男,甘肃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中药鉴定及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的研究。 VVH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IN卷 类群的系统位置提供了有力证据。而核糖体 !"#中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是核基因 组中常见的’个!"#片段,其在被子植物系统学中的价值人们已有一定认识(()*+,-.等, ’//0)。为此,我们选定广州华南植物园栽培多年的水山姜(为《中国植物志》论及的水 山姜 !" #$%#&’(#(123.4)52674)及国产山姜属其它’8个分类群的 .9!"# $%&区序列进行 了测定,以期为探讨山姜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解决一些类群如“水山姜”等的系统位置 提供分子系统学佐证。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来源 用于提取!"#的材料为新鲜叶片,原植物均经作者鉴定其学名;凭证标本藏于中国 药科大学药用植物标本馆(;<=);详细情况见表’。 表’ 实验材料来源及凭证标本 %)>*3’ %[email protected])C39-)*6-.C?36CD+E).+F2D7?396 C)G2. *27)*-CE F2D7?39 水山姜 !)*’+’##$%#&’(# 华南植物园栽培 赵志礼/8HII 黑果山姜 !)*’+’#+’,-# 云南景洪市嘎洒区 乔春峰无号 ’:I 总!"#提取 参考!2E*3 J !2E*3(’/8K)的总!"#提取方法,并加以改进,具体步骤如下:取适量 新鲜叶片,经液氮研磨后,加入 !"#提取缓冲液(8 B2*LM =93),H:N0 B2*LM ");*,H:H0 B2*LM %9-6OP;*(QP8:H),H:HI B2*LM R!%#,IS &D79263,0S 饱和酚,IS &!&),混匀, THU水浴保温’H B-.;再加入IL0体积的饱和酚,NL0体积的氯仿O异戊醇(IVW’)混合 液,轻轻摇匀后,THU水浴保温 ’0 B-.,离心;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氯仿 O 异戊醇 (IVW’)混合液,混匀,离心;取上清液,用 I 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 !"#,离心之后, 倾出液体,将沉淀物用KHS乙醇洗涤NX0次,风干,加入8HX’TH M ++P Y重悬 !"#; ! I 于VU静置’I ?以上,再次离心;最后,弃去沉淀物,上清液OIHU保存备用。 ’:N $%&区片段的 <;5扩增与产物纯化 <;5扩增的引物为 <’(0Z O ;[%,##;,##[,[%%,%;;,[%#,[[%,[##,; O NZ)、<I(0ZO%%#,%%[,#%#,%[;,%%#,##;,%;#,[;[,[[ONZ),以扩增NZO’8& O$%&O0ZOIT&(包括 0:8& 编码区)片段。反应体积为 NH M,其中含 ’H\ <;5 >DAA39 N ! M,]@;* (I0 BB2*LM)I M,+"%<B-G(IBB2*LM)I M,<9-B39’(’H B2*LM)’ M,<9-B39 ! I ! ! ! ! I(’H B2*LM)’ M,%)^ !"# Q2*EB39)63(0=L M)H:IXH:I0 M,%3BQ*)C3 !"# 约 KHX8H ! ! ! ! .@,++P Y适量。反应在 [3.3#BQ <;5 &E6C3B IVHH(<R51$" RM]R5公司)上进行,条件 I 为"/0U预变性V B-.,#/0U变性’ B-.,$ 0IXTIU复性V0 6,%KIU延伸I B-.,&重 复#X%步骤共NI个循环,’循环完成后,KIU保温N B-.,反应结束;产物置VU保存。 <;5扩增产物用_-‘)9+%]<;5 <93Q6 !"# <D9-A-7)C-2. &E6C3B(<92B3@)公司)进行纯化。 ’:V 测序反应与 $%&区序列的获得 将纯化后的 <;5产物作为测序反应的模板,所用引物不仅使用 <’、<I,而且从序列 -期 赵志礼等:国产“水山姜”的分类学研究———来自核糖体TG,:+$区序列的证据 --0 中间(!"#$)插入 %&(!’ ( )*+,,*),++*,++*,,+*,),+ ( &’)或 %-(!’ ( **,, +*),,)+,*++,+),,,*),*,, (&’),以确保所测序列的准确与完整。测序反应条 件为!.!/变性01 2,"!1/复性 ! 2,#31/延伸 - 456,$重复! 7 #步骤共 8! 个循 环,循环完成后,反应结束。其他操作均按 ,9: %;:$<+< &01 )=6=>5? ,6@ABC=D(%E;F:G EH<E;公司)使用要求进行;毛细管电泳之后,序列资料直接从该测定仪上得到。 8 结果与讨论 对所获得的国产山姜属0.个分类群 :+$区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后表明,该片段对山姜 属种间有很好的分辨率;同种不同居群间则序列相一致()=69@6I @??=225J6 6K4L=D2: ,M8!--!#7,M8!--NN)!。而对“水山姜”与黑果山姜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完全一 致::+$ 0长度为 0N# LO,:+$ 8 长度为 8&8 LO,!"#$ 编码区长度为 03- LO,)* 含量为 !3".P(图0)。因此,在解决“水山姜”的分类学问题上,“水山姜”与黑果山姜的序列 资料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形态学研究结果。 黑果山姜具漏斗状小苞片,宿存;唇瓣倒卵形或倒心形,深8裂;果实成熟后变为黑 色;另一重要特征为:花冠后方裂片的顶端(背面)具钻状突起。该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区 很有限,仅产云南南部。而水山姜主产地在马来西亚,其苞片叶状,早落,小苞片亦早 落;唇瓣方菱形,-裂;果实黑色;花冠后方裂片决无钻状突起(QJA>>K4,0.!1)。两种群 特征明显,还是易于区别的。 我们在对采自广州华南植物园的“水山姜”(移自云南)进行的比较观察中注意到该 植物唇瓣倒卵形,8裂,几达中部;果实黑色;这些与《中国植物志》“水山姜”项下的 记载一致;至于观察到的花冠后方裂片有钻状突起,长约 8"! 44;小苞片叶状,内凹, 对生的特征虽然没有给予文字上的描述,但从其水山姜的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将这些 特征与黑果山姜加以比较,除了小苞片形态不尽相同以外,其它非常吻合。:+$区的序列 资料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采自广州华南植物园的“水山姜”与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黑果 山姜,序列完全一致。黑果山姜与节鞭山姜 !" #$%#&’()*+ )D5RRS 同为黑果山姜亚属植物, “水山姜”被置于山姜亚属(吴德邻,0.#0);就序列长度来看,黑果山姜亚属的两近缘种 很接近,前者长度为-01 LO,后者-08 LO,而其它亚属的类群几乎皆在-1! LO以下。形态 学(除小苞片外)与分子系统学特征均很好的说明“水山姜”与黑果山姜为同一种群。但 如何解释小苞片的形态差异呢?我们推测: 长期栽培引起的返祖现象,即由小苞片连 ! 合,漏斗状的次生性状发生了变化,出现小苞片分离,叶状,对生的较原始性状。这在同 一植株的同一花序上便可以看到:有一些小苞片叶状,对生,完全分离;有一些则内凹, 靠合,颇似漏斗状。"可能为黑果山姜种下等级的分化,但分化较晚,:+$区序列尚未出 现位点的变异。小苞片形态发生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将黑果山姜误订为水山姜的主要原因 之一。另外,《中国植物志》在此两名称项下,均没有明确指出“花冠后方裂片的顶端 (背面)具钻状突起”这一重要特征,是很遗憾的。 ! +U=2=VK=6?=2W=>=D456=W56>U=O@O=D@D=W=OJ25>=W56>U=)=69@6IW@>@L@2=(@??=225J66K4L=D2,M8!--!#7,M8!--NN)S BB(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卷 图! 国产“水山姜 !"#$%$&&’(&)$*&”与黑果山姜 !"#$%$&%$+,&的"#$区序列, 阴影部分为!%$&’端、()$*’端的部分序列以及*+%$全序列 ,-.+! "#$/0120340/56“!"#$%$&&’(&)$*&”738 !"#$%$&%$+,& 695:;<-37= #<0&’03856><0!%$458-3.90.-53, ><003>-90/012034056*+%$458-3.90.-53738*’03856><0()$458-3.90.-53790?5@8A67408 ?期 赵志礼等:国产“水山姜”的分类学研究———来自核糖体LM8)*+区序列的证据 ??=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水山姜 !" #$%#&’(#(!"#$%)&"’(% )*+区的序列资料;而从已发表 的黑果山姜 !" )’*+#(,-#./$%)01.// )*+2 区与 )*+3 区序列(,#$0-$4 -((#’’5"$ $167#.’: 892:3;3:<892:3;=>)来看,与我们所获得的序列,)*+2区的长度两者相一致,变异位点 32个,)*+3区长度相差3个碱基,变异位点?>个。序列长度与黑果山姜亚属植物同源性 较高,但出现一定的变异位点,我们考虑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黑果山姜种下等级的 分化。 形态学特征结合 )*+区序列分析资料,我们认为《中国植物志》记载的“水山姜”与 产自云南的黑果山姜为同一类群。 致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吴德邻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王义权教授、沈曦博士生以及中国药科大 学李晓波博士后在工作中给予指导与帮助。 〔参 考 文 献〕 吴德邻,2:@2% 中国植物志第2A卷3分册[B]% 北京:科学出版社,A;—2>A 0-CDE5$0,,+-$D#.’"$BF,G"./#.FB,&#-,2::H% *I#)*+.#J5"$"K$1(C#-..57"’"6-CLM8:8N-C1-7C#’"1.(#"K#N5D#$(#"$-$O J5"’P#.6PIQC"J#$Q[F]% !)).’//0%+’10&2#+3,!":3?;—3;; L"QC#FF,L"QC#FR,2:@;% 8.-P5DLM85’"C-/5"$P."(#D1.#K".’6-CCS1-$/5/5#’"KK.#’IC#-K/5’’1#[F]% 456&0(5,71%--,#$:22— 2H T"C//16&U,2:H>% *I#V5$J57#.-(#-#"K/I#B-C-QG#$5$’1C-[F]% 2#+31%--8’)*#90+,,#%:2H:—2A> +65/I&B,2::>% !-9’)’#(V5$J57#.-(#-#):8P."P"’#D$#E5$K.-J#$#.5((C-’’5K5(-/5"$[F]% :3’);<10&,&’(2):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