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 img

回歸現實 : 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Hui gui xian shi : Taiwan yi jiu qi ling nian dai de zhan hou shi dai yu wen hua zheng zhi bian qian PDF

494 Pages·2008·30.56 MB·Chinese
by  Hsiau
Save to my drive
Quick download
Download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

Preview 回歸現實 : 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Hui gui xian shi : Taiwan yi jiu qi ling nian dai de zhan hou shi dai yu wen hua zheng zhi bian qian

回 現 歸 實 台灣 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蕭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2010 序 0€1 0 0 0 0 0 0 0 El 我在 2000 年出版的 Contemporm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研究 1980年代之後台灣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學、歷史、語 言等文化界發展的過程與影響。在修改這份書稿並準備出版時,我逐 漸認識到七0年代對於八0年代之後台灣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 有深刻的關係。我慢慢理解到這個更早的十年光陰,在戰後台灣的政 治與文化變遷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一些研究文獻,都明確指出七O 年代台灣政治與文化的顯著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對往後台灣社會的重 大影響。這些硏究文獻,對於我認識七0年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幫 助。不過,我開始形成自己對於七0年代的看法,主要是在大量閱讀 當時的史料中逐漸累積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台灣的七0年代, 我與一些研究文獻的論點或一般輿論常見的理解角度的不同,也逐漸 浮現。 1999年夏末,我開始撰寫關於七0年代台灣的論文。當時只準備 寫一篇文章,並且藉著討論「鄉土文學」,將自己對七0年代的看法 呈現出來。但是沈浸在史料中,我又更仔細看到當時政治與文化變遷 的不同面向,於是決定將自己的寫作計晝擴充,一分爲三,探討鄉土 文學、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黨外等相關現象。如此一來,台灣的七O 年代成了我接下來幾年的硏究重點,而專書寫作的藍圖也於焉形成。 這幾年,在認同硏究上,七0年代台灣的歷史經驗對我不斷提出理論 思考的挑戰。我的思考結果,歸結到「世代」與「敘事」兩方面,而 這也成爲我硏究七0年代台灣政治與文化變遷的切入角度。 鄉土文學、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黨外等相關現象的研究,加上 後來關於「回歸現實」世代的探討,是以論文形式慢慢發表的。現在 ii 回歸現實 讀者手上的這本書,就是根據我過去發表的四篇論文改寫而成。這些 論文原來的出版情形如下: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 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硏究 6(2): 77-138 。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樟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 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硏究 9(1): 181-239 。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 1970 年代黨外的歷 史建構。台灣社會學 5: 195-250 0 蕭阿勤(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 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 9: 1-58 。 這四篇文章構成本書第一到五章的主體部分,而依序分別相當於第四、 三、五、二章。至於第一章,則綜合了上述四篇文章原來討論的概念、 理論與硏究方法的部分。 我進行這些關於台灣七0年代的研究,雖然以單篇論文陸續發表, 但原本即按照專書寫作的目標構思。這些篇章寫成的時間,歷經數年。 在先行發表於學術期刊的過程中,爲了符合期刊對於篇幅、格式等要 求,這些研究在呈現方式上都經過大幅度的刪削調整。在改寫成書時, 我再度對這些論文做了相當程度的修改整合。投稿期刊時,不少史料 呈現的重要歷史經驗,都不得不刪節部分或完全去除,這些在書中都 加以斟酌補充,同時也增添許多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強化論證。在一 些經驗分析與理論意涵的討論上,本書對於先前的幾篇論文,也有不 少修改。在整合融貫這些先前發表的硏究上,耗費不少功夫。 對照之前所發表的論文,本書以第四章硏究鄉土文學部分的調整 序 iii 最大,改寫幅度近半。其他各章,如同上述,也都有不少更動。除了 上述主體部分的五章,以及導論與結論兩章之外,本書在結論之後並 且有兩篇<附錄>。近幾年我發表上述幾篇論文,不少讀者都有所批 評建議,使我獲益良多。在<附錄一〉中,我針對其中一些重要的批 評加以討論。由於這些討論的性質特殊,不易融入正文,因此只好以 <附錄一〉的方式呈現,希望有助於讀者的深入瞭解。<附錄一〉的 部份內容,乃取自我在2007年 1 月刊登於《思想》的<威權統治下的 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一文。另外,過去幾年對台灣 晚近國族認同現象的硏究經驗,使我體認到,一位硏究者在理論上對 於「歷史」與「認同」兩者的概念掌握與理解,密切相關而互相影響。 <附錄二>呈現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主旨在於討論「怎樣的歷史概 念,才比較有助於正確理解認同的基本性質與變遷現象」。<附錄二> 初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祉會學硏究所「十年回顧硏討會」 (2005 年 7 月 1-2 日),修改後收入張錦忠、黃錦樹主編,於2007 年 8 月出版的 《重寫台灣文學史》一書(台北:麥田)。<附錄二>即根據這篇文 章改寫而成。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我過去與現在所任職的中央硏究 院台灣史硏究所與社會學硏究所,提供極佳的學術硏究環境。在社會 所,王甫昌這幾年傾聽我硏究七0年代台灣的種種想法,釋疑解惑, 相互勉勵。與柯志明在敘事與歷史硏究上的彼此討論,對我有所助盆。 張茂桂在我剛起步而靑黃不接時,給我支持與幫助。這是我在台灣出 版的第一本書,我要特別感謝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孫中興老師耐心地 將我帶入社會學的天地。沒有當年他的鼓勵,我大概不會勇敢往前走。 這本書的硏究,仍然反映我多年前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的學 習。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敎授RichardMadsen多年來鼓勵我,他對台灣、 中國、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等的硏究一直對我有所啓發。 Juan Diez-Medrano 將我帶入集體認同與民族主義硏究,最早鼓勵我投稿出 iv 回歸現實 版。 Michael Schudson在文化社會學與集體記镱方面、 Stephen Cornell 在族群與集體認同方面、 Gershon Shafir 在民族主義方面, Kathryn A. Woolard在語言社會學與族群方面,都曾經對我有相當的敎導,使我感 恩在心。 社會所出版委員會(柯志明、傅仰止、章英華、曾嬿芬、黃樹民) 與召集人伊慶春,以及本書的兩位匿名審査人,在審理本書出版的過 程中,對於本書的修改,都提供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在過去幾年投稿 論文時,幾位期刊的主編、編輯委員與匿名審査人的批評與建議,以 及我在不同場合演謂時,許多聽衆的指敎,都對我有所激發,使我獲 盆不少。謝謝《思想》主編錢永祥在本書<附錄一>投稿時,幫忙潤 飾標題與內容。 我前後的助理孫鴻業、蔡幸娟、冷翔雲、許懿萱、余靜華、張晉 文、葉春嬌,協助蒐集整理資料等,對我的硏究幫忙相當多。社會所 的編輯謝麗玲相當專業的協助,讓這本書可以順利出版。原來的幾篇 論文研究,也曾受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硏究計晝(計晝編號: NSC-89-2412-H-001-023, NSC-90-2412-H-001-012, NSC-91-2412- H-001-005, NSC-92-2412-H-001-001) , 以及2002年國科會「吳大猷先 生紀念奬」(「社會變遷與發展」學門)與2004年中央硏究院「年輕 學者硏究著作奬」的經費補助或奬勵,謹此致謝。 內人楊金錫分享承擔我工作帶來的苦與樂,分憂解勞,不斷付出, 始終給我安穏的依靠。母親李燕終日勞動,她堅韌的生命,讓我學習 很多。一天一天長大的雲中,陪我親近野鳥,在大自然中放鬆。在我 心靈困頓時,眞愛使我有所依傍,敎我相信。 這本書是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一書的續 篇,兩者是姊妹作,而硏究的初衷相同,都在於探索這塊土地上的人 們從何處來,欲往何處去。人們對生活或生命歷程的體驗理解,幾乎 難以避免敘事的庄質。我們用故事的方式爲自己建構這些體驗與理解, 序 v 也用故事的方式向他人陳述這些感受。人們的生命與故事難分難解。 敘事,或者說故事,是這些體驗理解的元素,它是人們追求意義的重 要憑藉。沒有生命,何來故事?沒有故事,生命豈有寄託?個人如此, 社會亦然。本書做爲歷史取向的社會學研究,既在於澄清這個社會的 故事,希望也有助於許多個人理解他們與這個社會的歷史關連,讓讀 者覺得他們個人的生命故事與這個社會的故事有所聯繫。 九0年代中期,我開始硏究台灣的國族政治與文化,至今已超過 十年。這個島嶼社會的成員仍然缺乏共同的故事,對於未來,也尙未 有共同的參考架構,國族的問題仍然紛擾。從回歸現實或回歸鄉土理 念出現的七0年代算起,至今已歷三十餘年,又過了一代人的光陰。 當時推動這個政治趨勢與文化潮流的年輕人,如今也已步入晚年。歷 史仍然在試煉這個島嶼,質問它何去何從。歲月無情,衷心祈禱我們 的下一代人不必再爲此敝精勞胂、苦其心志。 蕭阿勤 2008 年 6 月,台北南港 vi 目錄 。.。. 9 嶋 O 嶋 O 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序 .................................................................. xi 用字說明 1 ~节董a一冊........................................................................... 一丶問題緣超:台灣戰後歷史的軸心時期與軸心世代……… 1 9 二丶本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問題意識丶概念丶理輪與研究方法…………… H 12 一丶世代研究的概念與理論.......................................... (一)台灣政治及文化研究與世代的分析角度…………… 12 (二)「世代」做為分析的概念: Karl Mannheim 16 的理論遺彥................................................... (三)創侷事件與覺悟啟蒙,世代意識與歷史敘事……… 24 33 二丶認同丶敘事與行動................................................ (一)認同丶敘事、行動與「敘事認同」 ………………… 33 (二)敘事認同與本質論及工具論………………………… 40 50 三丶集體記憶與敘事模式............................................. 51 (一)集體記憶與集髖認同....................................... (二)「集髖」、「記憶」與集體經險的敘事模式……… 52 (三)公共領域丶集髖經險敘事模式與集髖認同………… 58 四丶研究資料與方法 ···················································61 第二章 七O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浮現與形成………… 65 vii 一丶六O年代的戰後世代:消極沈默的一代………………… 66 66 (一)接棒問題與自覺運動....................................... (二)政治監控、體制化教育與消極沈默的一代………… 71 76 (三)國共對峙、流亡與留學.................................... (四)「無根失落」與孤懸淤歷史之外…………………… 81 (五)國族敘事與流亡心態 ·······································87 (六)苦悶與貴任,中國知識分子使命與西方自由民主 91 理想............................................................ (七)消極自在世代與回歸現實的先聲…………………… 96 二丶七O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 101 (一)釣魚台主權爭議與退出聯合國,學生與知識分子 104 的覺醞...................................................... (二)省籍與社會政治改革要求…………..……….…… 108 (三)覺悟啟蒙丶世代認同與國族敘事………………… 113 (四)世代差異丶自我謳歌與民主信仰………………… 120 (五)革新、民主與回歸現實.....…....……............... 126 (六)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與世代認同……………… 132 ............................................................... 138 =、 ,么 •. .士.,.-;,;呣 ,A. 第三章 回歸現實世代丶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與 抗日集體記憶............................................. 141 一丶日據時期與台灣人抗日集體記憶……………………… 145 二丶七O年代之前對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回顧………… 149 三丶回歸現實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 155 中國性的再確認................................................ (一)陳少廷的開端與改良主義的集體記憶建構……… 156 (二)批判現代主義文學與探索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 164 (三)抗日集髖記憶的民族化與中國性的再榷認……… 168 viii (四)暢逵:抗日英雄作家與回歸現實世代…………… 181 (五)探索鄉土過去:日本薤民統治下成長世代的 190 重新加入................................................... ............................................................... 194 四丶娃.,!-};,.. •·-0硐 第四章 鄉土文學丶圜族鶚同與回歸現實世代……… 201 一、從中國民族主義到反帝國主義,從回歸現實到 .. . ••• .•.••. .. ••••.. ••• . ••• •. .••• •. .•.•... ••• ... 204 關心大眾......... ..::..、鄉土文學興迫的世代因素.…………………..………… 208 三丶鄉土文學作家的覺醒丶回歸現實與國族歷史敘事…… 215 四丶另一個「鄉土文學」與可歸現實的文化潮流………… 225 五丶七O年代葉元濤的文學評論中之鄉土文學…………… 232 六、八O年代之後台灣民族主義的「鄉土文學」集髖 242 記憶建構......................................................... (一)台灣文學敘事模式中的七O年代鄉土文學: 242 納入.......................................................... (二)台灣文學敘事模式中的七O年代鄉土文學: ·.. ·.............. ·251 排除...................................... 259 七丶結論............................................................... 第五章 日據時期台灃人政治社會運動史與黨外 新生代的歷史蓮構……………………………… 263 一、康寧祥的開端:做為中華民國歷史財富的台灣人 277 抗日史............................................................ 二丶投入攻治反鎶運動a~回歸現實世代…………………… 289 三丶戦後世代妁身分自覺與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 298 .囯丶從歷史經臉來正蕾化黨外運動:日據時期台灣人 抗日史.....; .. .,;................................................. 311

See more

The list of books you might like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