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南 植 物 研 究 )##+,E8<<CL !":!)V-" 40&# <’&#(%0# =+((#(%0# 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罗 鹏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 !"##$") 摘要: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针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村寨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及其相互关 系问题,对一个典型的纳西族山地社区———丽江县九和乡河源行政村石红自然村进行了调 查。结果发现,传统信仰文化、传统知识和以当地村民为主导的乡规民约及管理机构是村寨 传统资源管理机制的三大基础。这种传统资源管理机制对村寨资源利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 用,并有助于维持当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神山圣境对当地村寨具有文化、社会、经济和 生态的综合性功能;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弱化可以看作是当地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 个主要原因,而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消失,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共存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管理;纳西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增刊!",##!),"# !"#$%&%’(#) *+)&+", #($ -#&+"#) .,/’+"0, 1#(#2,3,(&: 4 *#/, 5&+$6 %( # -#7% 8%))#2, ./0 1234 (!"#$%&’($)*+*’*#,-.+,/,%0,!"+$#)#123(,-52+#$2#),5623478!"##$",5693:) 49/&"#0&:/;934:<<=>:?62;>@<:=A9?9<:A>=B=8=:C:<<=:9;:C,:?:;2 ;A87B D:; ?>378?A27 93 E696>34 F9CG C:42>@.9H9:345>83AB,I833:3,5693:>3A6293A2=:?A9>3;J2AD223A=:79A9>3:C?8CA8=2:373:A8=:C=2;>8=?2 K:3:42K23AL M62=2;8CA;;6>DA6:A:AN9CC:42C2N2C,?8CA8=:CJ2C92@;,9379423>8;O3>DC2742 :37 C>?:C 93G ;A9A8A9>3;D2=2A62K:H>=@>837:A9>3;>@A=:79A9>3:C=2;>8=?2K:3:42K23AL M=:79A9>3:CK:3:42K23A<C:B27:3 :?A9N2=>C293=248C:A934A62<:AA2=3:3793A23;9AB>@=2;>8=?28;2;,:37A62=2@>=2?>378?27A>K:93A:93A62 23N9=>3K23A:C;8;A:93:J9C9ABL E:?=27;9A2;:=29K<>=A:3AA>C>?:C?>KK839A92;@>=3>A>3CBA629=?8CA8=:C:37 ;>?9:C;9439@9?:3?2;,J8A A629= 2?>3>K9? :37 2?>C>49?:C @83?A9>3; :; D2CCL P69C2 72?C93934 >@ A=:79A9>3:C ?8CA8=2 6:;J223>32>@A62K:H>=?:8;2;>@J9>79N2=;9ABC>;;93A62<:;A72?:72;,23N9=>3K23A:C72;A=8?A9>3 6:;93A8=3:??2C2=:A272=>;9>3>@C>?:C?8CA8=2L M62=29;:?>2Q9;A93493A2==2C:A9>3;69<J2AD223?8CA8=:C:37 J9>C>49?:C79N2=;9A92;L :,6;’"$/:M=:79A9>3:C?8CA8=2;R2;>8=?2K:3:42K23A;S:Q912><C2 滇西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缘、横断山脉南部,是云南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 一(李锡文,"&&$),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 !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及传统知识研究会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课题 (TE5U),EP,")+,*)资助 作者简介:罗鹏("&!*,)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发族植物学研究。 增刊!" 罗 鹏: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A 生物多样性资源,不仅是该地区各民族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该地区 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延续的重要物质条件。目前,滇西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正引起愈来愈多的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生态观、传统知识 和信仰、传统的管理机制等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01&% 2 3&$#4,’((.;*--+"4 2 5$0"61177+0,’((8)。进一步在村寨水平上研 究该地区山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及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于促进滇西北生物 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纳西族是滇西北地区典型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作者在老君山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山地 纳西族村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九和乡河源行政村石红自然村进行定点调查,对当地民 族文化、传统的资源管理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进一步理解 滇西北地区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为在当地开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和社区发 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 调查方法与社区背景 !"! 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主要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在收集和整理第二手资料的同时,运 用参与式农村评估(9:*)工具进行了社区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半结构式访谈、 社区资源利用图、资源利用矩阵、农事历与大事记、山林考察等,调查时间为’(((年至 ;<<<年,方法据 91==%>?%&@%&(’((’)。在石红自然村所在的河源行政村共调查农户’A;户, 占相关农户总数的’BA。同时,针对当地资源文化利用地段(如神山)进行了定量的植物 群落学调查(C$1等,;<<A)。本文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并反映村民认同的观点。 !"# 社区背景 石红自然村属丽江县九和乡河源行政村,位于老君山主峰九十九龙潭东南,处于丽江 地区、大理州和怒江州三地、州的交界处。该自然村是在丽江老君山河源行政村境内定居 最早的纳西族村落,大约于’8世纪末至’D世纪初从丽江白汉场搬迁而来。现有人口 ;AE 人,E;户,均为纳西族。该村地貌属典型的中山至亚高山山地地貌,村寨所处位置海拔 高度为; ()<6,是河源行政村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以云南松(!"#$% &$##’#(#%"%)林为主,兼有大面积的华山松(!F’)*’#+"")林。在山地的背阴面则主要分 布云南松以及云南松G黄背栎(,$()-$% .’##/%’)混交林。森林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森林 覆盖率大约在D<H左右(含灌木林)。 该村不通公路,对外交通完全依赖步行,运输则依靠肩背人扛或者骡马。全村耕地全 部为坡耕地,坡度 )I’<J,均无灌溉条件。全村现有耕地(指固定的承包地)’;F) 46;, 另有轮歇地AAFA46;。全村有集体林地’..F8 46; 左右。农户居住集中,村寨周围为固定 耕地,少数固定耕地和全部轮歇地以斑块状分布于附近林地之中。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 玉米和燕麦三种,另有少量的蚕豆和小麦。同时,畜牧业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该村年人均纯收入A8’元(’((D年),主要来自采集野生菌类、出售木材、畜产 品等。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 调查结果 !"# 森林资源的传统利用与管理 图!为石红自然村村寨资源利用图。根据该图和采用其它工具所得的调查结果,可发 现当地人在利用森林资源上并不是无序和随意的,而是有着较为严格和清楚的分类,尽管 在一些地段有重叠的情况,不同用途的森林也有较为明确的界线。对于不同的森林和利用 类型,当地人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的利用类型,可将石红自然村附 近的森林资源利用大致分为积肥林、薪柴林、水源林、放牧山、木材山、“神山”等类型, 其植被类型、利用方式、管理等基本情况见表!。 图! 石红自然村社区资源利用平面图 "#$% ! &’()#*#+,(-.+//0,#*1’23+0’.2032/(4+567#7+,$8#--($2,9#:#(,$;+0,*1 从表!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利用类型,在管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和限制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为活动对森林的破坏作用,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从保护 的强度来看,除神山外,当地村民最注重的是水源林和积肥林的保护。在水源林里,村民 们不仅不进行任何砍伐活动,而且也不放牧,他们认为放牧会污染水源和破坏森林。而水 源林和箐沟常常是村民自发植树的主要地段,在这些地段植树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善 举”和对社区公益事业的贡献而被提倡。 石红的村民将积肥林看作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当地的肥料完全依赖厩肥,而耕地 的产量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厩肥的数量。调查发现,石红村的村民每户 每年需要收集!<多吨的松毛(鲜重)。受地形条件限制,村寨附近适宜于收集松毛的地方 增刊!" 罗 鹏: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H@ 不多,如果积肥林遭到破坏,意味着采集不到足够的松毛,耕地的产量将下降,或者是被 迫到更远的地方去收集,使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在石红的传统乡规民约中,在积肥林砍伐 林木的处罚仅次于砍伐了神山的树木。因此,即使在商品材砍伐最厉害的时候,尽管积肥 林中的树木由于人工抚育的原因材质很好,石红村的积肥林仍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表! 石红自然村森林资源的分类利用和管理方法 !"#$%& ’()*+%(,-./$"..*0*/"1*,("()2"("+%2%(1,00,3%.13%.,-3/%.*(45*5,(+6*$$"+%,7*8*"(+9,-(1: 分类 当地名 位置 植被类型 利用和管理 积肥林 ;*2,.5"$- 村寨附近和下方的坡地 主要是云南松中、 人为间伐,清除林下灌木,收集松毛 幼林,林相好 堆制厩肥,不能砍柴和砍伐自用材 薪柴林 <,-(%(/5(% 村寨背后的国有林和附近 阔叶林,主要为黄 砍伐枝条,不能砍主干,不能放牧 背栎林 水源林 =-(*>*(+ 村寨背后和下方的箐沟边 主要是黄背栎叶林 保护水源地,不能砍伐、放牧, 可以采集药材和菌类 放牧山 村寨附近的灌木林和疏林、闲 多种类型 放牧、薪柴 置的轮歇地等。高山夏季牧场 木材山 村寨下方&?@A2 云南松和华山松林 用于自用材和商品材采伐,实行 择伐和轮伐,各农户限额采伐 “神山” 多种名称 村寨附近和老君山高山区 多种类型 不能砍柴、伐木、放牧,除宗教 仪式外不能进入 调查发现,石红村民采伐自用材全部安排在冬季,同时,绝大多数的薪柴采伐也是在 冬季(春节前一个月)。当地村民认为,在一年的其它季节是树木和动物生长的时期,如 果砍伐了树木,会影响到来年的生长。而对于用于建房和房屋修缮所用的自用材来说,村 民们通常认为冬季采伐的树木容易干,材质好,不容易开裂,而春季或者夏季砍伐的树木 不容易干,常常开裂。同时,在石红的传统乡规民约中,对村寨附近集体林自用材的采伐 量有较为明确的限制,新建房屋采伐大树不能超过BC棵,修缮房屋不能超过 @棵,如果 是用作棺木则只能一棵。在采伐薪柴时,村民通常选择栎树(多为黄背栎)而不是在石红 更容易获得的松树,原因是一方面栎树柴的火力大而灰烬少,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果砍 伐松树,就会砍掉一棵死掉一棵,而用栎树则会在来年重新发出新枝,是一种可持续的资 源。同时,他们也知道冬季采伐可以促进栎树新枝的萌发,而春季、夏季采伐可能起到相 反的作用。 "#" 神山圣境的崇拜保护与植物、动物崇拜 DEDE& 圣境崇拜与保护 所谓圣境是指由于传统信仰的原因而被当地或相关文化人群加以特殊关照或者禁忌保 护的一类文化F自然生态系统(罗鹏等,DCC&)。即平时所说的神山、坟山以及举行宗教 文化活动的山林等。石红村的圣境共有G处,其中有两处是在村外的国有林地中,@处在 本村集体林范围内。表D归纳了这G处圣境的基本特征。 在滇西北地区,纳西族与其它民族相比最具特色的信仰文化活动就是祭天。石红自然 村是当地祭天场最多的纳西村寨。在所有的G处圣境中,有@处与祭天场有关,这@处都 在石红村的范围内。在权属上除村外的两处是在国有林区外,其它的为集体林地或联户承 包林地。 JJ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表! 石红自然村神山圣境及特征 !"#$%& ’"()%*+,-%+".*,.*,/%.01+2"."/%2%.-,.’3,30./4,$$"/%,5,6,"./701.-8 名称 位置和权属 面积 崇拜、保护原因 保护措施 巨石 村后集体林 约9:932& 巨石为村寨保护神,巨石下为多 不能砍伐 数家族的祭天场 黑山 村寨对面集体林 ;9:932&以上 本村的“棺木山”,山顶有祭天场。 平时禁止人和 牲畜进入 麻及斡(<=>?) 离村寨@A2,集体林 B:&32& 祭天场 禁止砍伐 满里(<=CCD) 离村寨@:;A2,“联户承包林” B:@932& 祭天场 禁止砍伐 及设(>D’E) 离村寨@A2,“联户承包林” B:BF32& 祭天场 禁止砍伐 黑岭 离村寨GA2,国有林 — 本村曾有人在此被土匪杀害 一般不愿进入 云杉坝 离村寨FA2,国有林 — 本村曾有人在此殉情 禁止砍伐,路 过时祭祀 以下以距离村寨约;BB2的黑山为例来说明当地的神山圣境对当地村民及资源管理方 面的意义。 调查发现,黑山最早是石红和姓家族祭天场,但在权属上属于九和乡的一个李姓地 主。@H@9年,石红的全体村民集资向李姓地主购买了这片山林,作为本村的棺木山。当 时购买的地契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地的乡规民约规定,本村的村民,无论男女,只要年满 ;B岁,就可以在黑山选定一棵树,作为自己的棺材树。树一旦选定,就打上记号,别人 不能再选。当地的村民认为,如果不用这片山林中的树做棺材,人死后魂魄就不能升天, 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如果有人在黑山上偷砍,就会被罚两头牛、三头猪、或 &B 块大洋。 黑山被认为是石红最重要的一笔集体财产,对黑山的保护也是石红所有圣境中最严格的, 尽管离村寨很近,黑山是唯一平时不允许人和牲畜进入的地方。解放以后,尽管黑山的权 属曾经发生过变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划为国有林),但村民们仍然一直对其加以保护。 @HF&年,河源国有林场曾计划砍伐黑山,但遭到石红村民的强烈反对而作罢。@HI& 年, 黑山重新被划为石红的集体林,在此后的数次林业规划中,石红的村民都把黑山划为本村 的“封山育林区”。从@H@9年至今,黑山已经有 IF年的保护历史。如果说经过数十年的 社会变迁,石红村民对其它圣境的信念和保护发生了变化和动摇的话,对黑山的保护则基 本上没有什么变化。@HHJ年,在自然村干部的组织下,石红的全体村民同意在黑山砍伐 &BB棵云杉树出售,用于本村架设电线,这是黑山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商业性采伐”。 神山圣境对于石红村民的意义是重要和多方面的,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意义也是重大的。以黑山为例,首先它是当地村民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和信仰寄托地 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次,它作为本村的棺木林,增强了村寨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而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三,它作为村寨集体财富的储备地和储备物,在必要时用于出售 以谋取社区的集体经济福利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在生态意义方面,仅黑山一处的面积就占石红自然村全部集体林地的三分之一,而且 这也是方圆数十公里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森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不仅保存了大面积的原 始森林,而且也保护了生活其中的野生动物,这对于调适当地的人居环境,保护当地的生 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神树和神兽的崇拜与保护 增刊!" 罗 鹏: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 神树的崇拜和保护在石红的历史上十分普遍。在过去,每一户都在村寨附近特意选择 一棵大树作为自己的神树,每年定期祭祀。对这样的神树是不能砍伐的。神树的种类很 多,但目前神树的崇拜已逐渐消退。在整个河源行政村范围内,当地纳西族目前仍然崇拜 和保护的神树有!"种,分属 !#科,!$个属(表 %)。除山玉兰外,全部是当地常见的森 林植物种类。对这些植物的信仰、保护和文化利用,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无疑具有 积极的意义。 表! 石红自然村的神树 &’()*% +*),-,./01)’2301*4,*0,256,6.2-7,))’-*,8,9,’2-:./23; 当地名 学名 文化含义和利用 云南松 !"#$%&$##’#(#%"% 用于祭天仪式,在火塘和室内祭祀中代表祖先。 华山松 !"#$%’)*’#+" 同上 高山松 !"#$%+(#%’,’ 同上 香柏 -$.)(%%$%+$/01$2"’#’ 地位最高的神树,用于祭天、祭祖和制作宗教器具。 柏木 -<3$#(4)"% 同上 栎树 5$()/$%.’##1%’ 地位次高的神树,用于祭天,插在柏枝两侧,代表祖先、欢乐。 山玉兰 6’7#10"’+(0’8’&" 从丽江玉佛寺引种一棵,代表“佛” 牡丹 !’(1#"’%$33)$,"/1%’ 代表富贵,用于节庆和庭院 红杜鹃 9:1+1+(#+)1#)$4"7"#1%$* 代表鬼和森林的精灵,用于祭祀鬼魂 黄杜鹃 9:1+1+(#+)1#3"/,10’/,($* 代表森林中的精灵,用于祭祀鬼魂 化皮树 ;(,$0’+(0’8’&" 代表健康和长寿,枝叶放在小孩床边 慈竹 <"#’/’0’*$% 01= 代表升天的鬼魂,用于祭风 山花树 =’//"#"$* 01= 代表疾病或灵药 冷杉 >4"(%()#(%,"" 大地的象征,用于祭天 柳树 <’0"2 01= 鬼树,枝条平时挂在门楣驱鬼 青刺 !)"#%(."’$,0"% 鬼树,枝条在生小孩时挂在门楣驱鬼 对叶树 ?1#"/()’0’#/(10’,’ 同上 麻蒿 >),(*"%"’ 01= 有病时挂在门楣驱鬼 黑杨 !1.$0$%&$##’#(#%"% 鬼树 石红村民的狩猎活动主要在秋季和冬季进行,主要目的是控制野生兽类对家畜的伤害 和对庄稼的破坏。狩猎的对象主要是熊、狼、獐子、野猪等,而虎、蛇、蛙、龟等是严格 禁止捕猎的。当地人认为,虎代表正义、威猛,是神的化身,蛇、蛙、龟等是人的朋友, 这两者都是不能伤害的,否则会带来灾难。另外,即使是可捕猎的野兽,如果是怀孕的母 兽或幼兽,也是不能打的。特别是捕猎怀孕的母兽在当地的传统中是严格禁忌的。按照传 统,一个人捕到了猎物,应该邀请同猎的人、亲戚朋友共享,并举行仪式庆祝和感谢上天 的赐予,如果是怀孕的母兽,同猎的人和亲戚朋友将拒绝参加,这在当地是极为严重的事 情,而且,当地人相信捕猎的人也很快会有灾难。 "#! 森林资源的破坏与生态退化 尽管石红自然村的森林覆盖率到目前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当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特别是在近>?年来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成熟林被次生林取代、大树几乎被砍光、 森林面积减小、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等方面。 调查发现,石红村附近的森林除村后的国有林于 @? 年代初由河源国有林场砍伐外, 本村的集体林主要是在!A"#年到!AAA年十余年间由村民砍伐的。河源林场从!A"%年起已 基本上停止了在本地的砍伐活动,而且从那时起,整个河源行政村就没有了商品材砍伐指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标。为了获取经济收入,村民们不仅在集体林中砍伐自用材,而且也将砍伐的木材出售。 !"""年前,出售木材一直在石红村民的现金收入中占据首位。!""#$!""% 年,石红村民 从木材上获得的经济收入户均达到了 &’’’$(’’’元,多的达到上万元。当时石红村几乎 家家都有骡子,用于将砍伐下来的木材运到九和出售。在这一时期,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地 强化森林的管理和保护,但收效甚微。说明当地的资源管理机制,无论是在行政村、乡及 更高水平,还是在社区水平,都出现了效能低下的问题。 !"# 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机制的衰退 解放以后,石红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区管理机构和制度方面,石红 在!")(年就废除了传统的、由各家族推选产生的管理机构“三人委员会”,成立了村民 “自治机构”(由上级任命)。此后,由经过生产合作社、生产队(社区领导实际上都由上 级任命或指定)等多次机构变化,传统管理机制的效能明显衰退。与之相应的、由村民共 同制订的传统乡规民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较为典型的情况是,每一次政治运动都要将 “乡规民约”改动一次,以适应当时的环境,而这些“乡规民约”也主要是由上级制订的。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真实权威性是令人怀疑的。 在传统文化信仰的变化方面,石红与其它许多地方一样,在)’年代末到%’年代末受 到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来自于其他民族的影响(主要是汉民族),更多的是由于 政府的政策。当时的政策并没有考虑到民族传统信仰文化中的生态内涵和其它合理的方 面,而是采取了全面批判的方式。其结果是一方面许多传统的信仰文化活动,包括祭天 等,在石红也曾一度被禁止;一方面有许多人的传统文化信仰要么发生动摇,要么没有得 到很好的传承,一些相关的知识也就逐渐流失。本村唯一健在的东巴和建光(%* 岁)从 !")%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主持过东巴宗教仪式,近 * 年来,也没有人请他主持过仪式,只 是作为普通村民参加祭天等活动。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也都不愿意再学习东巴,这可以说是 石红传统信仰文化衰退的一个典型事例。另一方面,石红传统信仰的衰退并不是全面的, 当地村民对黑山的信仰和保护就一直延续至今。 $ 讨论 $"% 传统文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关于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传统的生态观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讨论(李国文,!""!;杨福 泉,!"");杨正文,!""")。根据纳西文化传统,世界是由人和“署”分别掌管的。“署” 司掌山林河湖和所有的野生动物,人类(“崇”)则掌管庄稼、家畜等。人类与署为同父异 母的兄弟,人与自然这两兄弟应该和睦相处(李国文,!""!)。相当多的东巴经,特别是 属于祭自然神“署”之仪式的东巴经中,都突出地反映了纳西先民小心翼翼地对待自然环 境的生活态度。本研究进一步表明,纳西人的传统生态观对社区资源利用和管理的传统习 俗和方法有很深的影响,并表现在森林资源的传统分类利用和空间配置、资源利用的时间 与数量调解等诸个方面。 已有的研究表明(+,-./0,!""#;12324,-56727,!""#),对神山圣境的崇拜和保护是几 乎所有山地原住民族的共同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已经证明,神山圣境的建立是传 统文化对自然生态景观改造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传统文化在景观水平上最明显的物质化表 增刊!" 罗 鹏: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8) 现形式(!"##$%&’#,())*)。对石红当地神山圣境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等,-../) 进一步表明,圣境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不仅普遍高于非圣境地段,而且其群落物种组成 特征更加接近于原始群落。因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说,当地村民对神山圣境的崇拜和保 护,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类特殊的文化利用方式,而且也是传统信仰文化的环境保护作 用的具体体现。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将石红自然村社区传统森林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特征进一步归纳为 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空间位置和生态特征的森林资源传统分类与利用;二是以传统知 识和传统乡规民约为基础的资源利用时间格局与数量控制,三是以传统信仰文化为基础的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这与著名民族植物学家 0’%"1(())2)在巴西亚马逊地区所得的研究 结果非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森林的分类经营作为一种科学的资源管理只是在最近几十 年才被提出,在前些年才被各国林业部门采用和推广。然而,基于传统文化和对当地自然 环境的深刻认识,原住民很早就开始了森林资源的分类利用与管理(0’%"1,())2)。石红 自然村的情况表明,传统资源管理建立在当地文化信仰、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的知 识)、制度(乡规民约)及实施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对当地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的 影响。 !"# 传统文化和管理机制的衰退对社区资源管理的影响 导致石红传统文化和资源管理机制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流文化的侵入和文 化涵化(344,5&,63&$’#)等持续作用因素外,一些不适当的政策作为触发因素发挥了不可忽 视的影响。例如,()7(年,石红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 年又重新划定了林 权,()7/年丽江县作出了关于“开放木材市场”和“放宽山区、林区,大力发展经济” 的决定。这一系列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触发了石红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加上政策的不 稳定性,使得森林被看作是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取现金收入的公共资源,导致当地砍树成 风,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局面。石红村只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类似 的情况在当时普遍存在于全国的许多地方。 然而,()7*年后当地政府多次出台了禁止乱砍滥伐和偷砍盗伐的政策和规定,但难 以在包括石红在内的许多林区村寨有效实施。即使是在天然林禁伐以后的()))年,当地 偷砍盗伐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作者认为,导致当地自然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实施和传统森林 资源管理机制衰退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几十年间传统管理体系(包括资源 权属)打破以后,新的管理机制缺乏当地人的广泛参与以及适当的利益分享机制,村民不 仅从森林资源商业开发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甚少,而且也不能从保护中获得明确的现实利 益,因而缺乏保护的积极性;二是森林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性质发生了变化。在*.年以前, 石红处于相对高度的自给自足的条件下,森林资源对当地村民来说,更多的是一类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在经济上则主要是一种生计资源。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条件,森林 作为能够获取现金的经济和发展资源的作用还不明显。-.世纪7.年代以后,由于出现了 巨大的外部经济需求,森林资源也迅速转变为社区经济发展资源。石红自然村从 ()7/年 开始的砍伐木材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社区和农户经济结构,使得村民更加紧 密地与市场和外部世界结合起来,也使他们更容易和更多地受到主流文化和市场文化的影 76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响,从而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了新的冲击和影响。 在东南亚及中、南美洲的研究表明(!"#$%&’ ( !&%’’),*++,),林地权属的变化(如国 有化或集体化)极不稳定性,常常导致传统管理体系的瓦解,并导致森林的社会经济性质 发生转变,从生计资源转变为生计-发展资源,其直接结果是随着外部对森林(木材)资 源需求的增加,本地森林资源迅速遭到破坏。同时,在主流文化冲击和全球化浪潮中,传 统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进一步加速了传统管理体系的崩溃。随着森林的破坏,维 系在森林之上的传统文化也就迅速消失。石红村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资源管 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在石红以及其它许多地方,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资源管理知识并非已荡然 无存,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资源管理知识不仅是当前制订社 区资源可持续管理策略无法回避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且也应该成为制订村寨水平资源保 护与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01"%/0 ( 2/34&5,*++*)。显然,建立适当的当地人参与以及 适当的利益分享机制,并将传统文化纳入现代自然保护中,将对民族地区的的生态环境保 护工作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 结论 传统资源管理机制的形成与社区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当地的自然生态 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在保障当地人生产和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还强调了资源利 用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类利用和空间配置以及对资源利用的时间和数量方 面的调节来使满足需要与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神山圣境对当地社区具有文化、社 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性功能。神山圣境的建立与保护是当地传统文化信仰的物质化体 现,是传统资源管理机制和乡土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持 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现代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 传统资源管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传统信仰文化、传统知识和以村民为主导的乡规民 约是传统资源管理机制的三大基础。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方面发生 变化,也会影响到其它的两个方面,从而导致传统资源管理机制及其效能发生变化。 从石红的情况看,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管理机制的衰退和弱化是当地生态破坏和生物 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种衰退或弱化可能是一个逐渐和积累的过程,但当受 到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而新的管理机制由于缺乏当地人的参与性和适当的利益分享机制 等因素的触发时,就导致了管理效能的低下甚至失效。 石红的情况表明,在传统文化与当地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传统 文化发生衰退的时候,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又 反过来促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发生动摇。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协 同共存的关系。 致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室许建初、裴盛基、陈三阳研究员等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增刊!" 罗 鹏: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森林资源管理 6! 〔参 考 文 献〕 李国文,!""!# 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杨正文,!"""# 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杨福泉,!""(# 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01-23344,15,!""6# 789,:;830<78<4,404,38<-89=8>,?382;84-<<;<<2;84:4.;@-<;3A5.-8-[B]# !"#$%&"’(")*+"+,(- ’("),!"(%):!("—!6! *?,C+;D,!""&# E0140?;-89;8>,?382;84[B]# .+)/%( F 0(1&/%2(1,#!(!):! G;88,<438G,!""(# H,:. I?,3?,4,;<:E38<;?>,8: $3084-,8 =@3<J<4;2< -89 E0140?;<[$]# K-<.,8:438 GE:K3?19L-4@. 78<4,404;, !—!&" D,MK(李锡文),!""N# OL3P,:P,39,>;?<,4J@;84;?<3A E.,8;<;;89;2,@:;8;?-3A <;;9+1-84<-89 4.;,? @.-?-@4;?,<4,@<,8 Q088-8 I?3>,8@;[B]# 32)+4&)5/""+"(云南植物研究),"$()):%%!—%%6 D03I(罗鹏),I;,RB(裴盛基),M0BE(许建初),%SS!# R-@?;9R,4;-89,4<,2+1,@-4,38<,8;8>,?382;84-1-89P,39,>;?<,4J@38T <;?>-4,38,8Q088-8,E.,8-[B]# 6*&/")+$"72$("2((山地学报),"%(N):)%6—))) D03I,K0U,Q-8 VD,() +8,%SS)# R-@?;9 <,4;< -89 4.;,? <+;@,;< 9,>;?<,4J ,8 U3?4.L;<4 Q088-8,E.,8-[*]# 78:D;; E, [email protected],O.;72+3?4-8@;3AR-@?;9U-40?-1R,4;<A3?W,39,>;?<,4JE38<;?>-4,38[E]# X32;:YU=RE/,!N6—!(’ U-<<-0;?B7,!""(# E0140?;[email protected]:,8:1-89<@-+;<4?0@40?;[B]# 9+":12+;(!2&8&,<,"&(N):%%"—%)6 /19A,;19$D,*1@3?8BW# !""!# W,39,>;?<,4J:E0140?;,E38<;?>-4,38-89=@39;>;13+2;84[$]# W3019;?:K;<4>,;LI?;<<,!—%’6 /?13?;W,W?0<.R,!""&# *84.?3+313:J-894.;@38<;?>-4,383AP,39,>;?<,4J[B]# 3""/+8 0(#$(=&>3")?%&;&8&,<,!’(%):)%(— )(% I,2P;?4$I,I?;44JBU# !""(# I-?Z<,I;3+1;-89I?3A;<<,38-1I044,8:‘I-?4,@,+-4,38’,843I?34;@4;9*?;-$-8-:;2;84[$],5;8;>-: Y8,4;9U-4,38<X;<;[email protected]<4,404;A3?R3@,-1G;>;13+2;84,!—!) I3AA;8P;?:;?$,!""!# 72+1;2;84,8: IX*:* H-89P33Z 43 [-@,1,4-4; I-?4,@,+-43?J X0?-1 *++?-,<-1[$],$*:E1-?Z Y8,>;?<,4J I?;<<,!—N%( I3<;JG*,!""6# Y4,1,C,8:*2-C38,-8789,:;830<\83L1;9:;,84.;E38<;?>-4,383AW,39,>;?<,4J:E-8\-J-+]$-8-:;2;84R4?-4;:,;<P; =^0,4-P1JY4,1,<;9-89*++1,;9?[*]# 78:*?1;?[FR>;88;>,:7# E?3<<TE0140?-1I?34;@4,383AU-40?;-894.;=8>,?382;84[E]# /9;8<;:/9;8<;Y8,>;?<,4JI?;<<,!!"—!)) X-2-Z?,<.8-8IR,!""&# E38<;?>-4,384.;<-@?;9:[?32<+;@,;<431-89<@-+;[B]# .+)/%(F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