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 img

1937 淞滬會戰 PDF

156 Pages·2005·25.398 MB·Chinese
by  畢洪
Save to my drive
Quick download
Download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

Preview 1937 淞滬會戰

版權信息 《1937-淞滬會戰》 畢洪 撰述 秦風 輯圖 責任編輯:馮克力 裝幀設計:李海峯 出版發行: 社  址:濟南市經九路勝利大街39號 郵編250001 電  話:總編輯室 (0531)82098470 市場部 (0531)82098042 (傳真)82098047 網  址:www.sdpress.com.cn 電子郵遞:[email protected] 國際標準書號(ISBN):7-80713-177-2 楔 子 虹橋事件 1937年8月9日,黃昏時分,上海虹橋機場如同往常一樣的平靜。機 場的大門口有中國士兵站崗,那時的虹橋機場是一個軍用機場,因此嚴 格禁止一般人出入。 18時左右,一輛日本軍用小汽車突然正對着機場大門開過來。我方 警衞當即示警停車。但這輛日本軍車,速度絲毫不減,仍然對着機場大 門疾馳而來,我方警衞見警告無效,來車轉眼就要衝進機場裏,不得已 向其開槍。 坐在車上的有兩名日本軍人。這兩人見中方士兵開槍,立即把車拐 到了機場東側的鐵絲網外。這時,駐守在機場內的我方士兵也開槍射 擊,當即將該車擊毀。車內的日軍一人被打死,一人棄車逃命,被附近 修築工事的士兵擊斃於農田裏。經搜查才知道,這兩名日軍,一個叫大 山勇夫,是一名軍曹 ;一個是一等兵齋藤要藏。他們隸屬於日本海軍 特別陸戰隊駐滬西的第一中隊。 1937年8月9日,距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剛剛一個月。中國北方的 形勢已是萬分危急。7月29日和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而在南方 的上海,雖然相對略為平靜,但仍然有一種大戰將至、山雨欲來的緊張 情勢。 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天,正在台灣海峽參加軍事演習的日本海軍第 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接到東京海軍軍令部的電令。要他率艦隊立即返 回上海備戰。7月1日,長谷川清乘旗艦“出雲號”返抵上海。7月28 日,在華日僑開始向上海、青島兩地集中。7月29日,日本聯合艦隊司 令官永野修身發佈命令,第一艦隊主力駛往上海,配合第三艦隊在上海 長江一帶作戰。8月1日以後,日軍艦艇及飛機頻繁的在上海附近海面, 及虹橋機場上空偵察。正是在這樣一種日軍隨時都可能進攻的背景下, 虹橋事件發生了。在這樣緊張的時候,打死了日本海軍的現役人員,實 在是非同小可。 事件發生時,剛從陸軍大學第十一期畢業,擔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參 謀的劉勁持,正在值班,他回憶説: 此時已近傍晚,形勢相當緊張,因未發現有後續部隊,才電話報告 警備司令部。鍾桓科長打電話問日本領事館:“今日下午,你們有無軍 人乘車外出進入華界?”對方説沒有。我方請其再詳查。並詢問有無大 山勇夫其人。日方慌了,就乘車來警備司令部瞭解,並説大山勇夫嗜 酒,可能酒醉後私自外出。鍾桓則堅持日方違約,縱容他前來釁,並告 知大山勇夫已闖大禍,今日天黑不能解決,待明晨同去解決,肇事地點 及事故均暫不告知。日本領事館人員自知理虧,無可奈何只好回去等 待。 日本方面的反映,與他們平時的蠻橫截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劉 勁持説,這是因為在此之前:“淞滬警備司令部與日本領事館人員接洽 好,以北方局勢緊張為由,規定日方官兵外出經過華界時,必須預先通 知。” 大山勇夫此次突然駕車直闖虹橋機場,顯然是一種違反約定的 行為。理虧的是日方。那麼,大山勇夫到虹橋機場來究竟是想幹什麼? 我方士兵的反應又為什麼會如此激烈,以至於立即開槍呢? 虹橋機場位於上海西郊,是上海最大的一個機場。“七七”事變以 後,日軍不斷在上海挑起事端,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如果駐滬日軍 突然前來襲擊,並佔領這個機場。日本的飛機就可以利用虹橋機場,支 援其海軍陸戰隊由虹口進攻閘北。再配合他們登陸的部隊進攻,上海很 快就會陷落。虹撟機場如此重要,然而守備機場的只有上海保安總團很 小的一部分兵力。一旦日軍進攻,機場勢必落入敵手。惟一的辦法,是 派正規軍隊進去,但中國的軍隊是不能進人上海市區的。 “一•二八”停戰協定的限制 要知道這件事情的原委,還得回頭看一下“一•二八”淞滬停戰協 定。1932年1月28日發生的第一次淞滬戰役,我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將士 雖然浴血苦戰,沉重打擊了敵人,但由於實力的懸殊,國民政府最後還 是不得不接受了一個屈辱的協定。這個由中日雙方共同簽訂的《上海停 戰協定》,在第二條中規定:“中國軍隊,在本協定所涉及區域之常態 恢復,未經決定辦法以前,留駐其現在地位。” 所謂留駐現在地位,即中國軍隊只能駐在崑山、蘇州一帶,而日軍 卻可以留在上海市區,這是條約的規定。 機場要地,必須佔領,但部隊又不能進去,怎麼辦呢?這時,第二 師補充旅到了蘇州。剛剛擔任淞滬瞀備司令的張治中,想出了一個辦 法。當時任第九集團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的史説回憶: 張治中去見蔣介石,説明上海限於“一•二八”停戰協定,在未與日 軍決裂前不能進駐陸軍,如果日本海軍陸戰隊一有行動,即可佔領淞滬 各要地,建議抽調陸軍部隊化裝為上海保安部隊,增強兵力。蔣介石同 意了。就以第二師補充旅一部換上保安團服裝進駐虹橋飛機場。當事情 決定的那天晚上,何應欽和張治中同由蔣介石那裏出來,何拍拍張的肩 膀説:“文白,這是要鬧出事來的啊!” 車上的彈洞,顯示機場衞兵的射擊極為準確,大山勇夫當場即被被擊斃,當時在機 場裏的,是鍾鬆第二師補充旅的野戰部隊,他們可不管那麼多,看見日本人橫衝直 撞,端槍就打。 “文白”是張治中的字,何應欽擔心這樣要出事,結果果然出事 了。 日本駐滬海軍,情報極為靈通,大概從一些祕密渠道得知中國正規 軍進駐虹橋的的消息,又急於作進一步偵察,大山勇夫可能就是這事兒 來的。史説分析當時的情景可能是:大山勇夫要進機場大門,守門的就 是化裝成保安部隊的步兵旅士兵,這些士兵恨透了日本人,一見日本軍 人橫衝直撞,不聽制止,就堅決自衞,開槍打死了那個軍曹。 日方的反應一反常態 當天晚上,日本海軍駐上海陸戰隊派出參謀山內英一,會同總領事 館武官衝野亦男等人,與中方代表到虹橋機場大門前會同驗看,互相爭 辯,無法解決。雙方接着又去上海市政府開會談判,但分歧仍然很大。 虹橋亊件發生後,中日雙方迅速趕到出亊現場調查。調查過程中,日方一反其平日 的蠻橫,突然變得講理起來。日本的這種態度,令當時緊張的空氣,平添了許多的 撲朔迷離。 劉勁持回憶説: 警備司令部派陳毅副官等人蔘加,日軍司令部也派數人蔘加,雙方 爭辯很激烈,但會場氣氛還算和平。後來日方又提出條件,其中主要一 條是要求我方“撤退各街道上一切XXXX”,市府翻譯不大懂軍事術語, 譯為“防守部隊”,陳毅副官譯為“防禦工事”。這一句話關係重大,陳副 官不敢堅持,只好以市府翻譯的為準,向南京上報。 那句軍事術語如果譯為“防守部隊”,問題不大,保安隊往後退 退,還可再來,因為不是正式協定。但如果譯為“防禦工事”,麻煩就 大了。因為中國為爭取一旦開戰,能處於有利一些的地位,在日本人眼 皮底下修了不少的簡易工事,而這是“一•二八”停戰協定不允許的。 劉勁持説:“當時閘北通虹口各街道,佈滿拒馬、鐵絲網等障礙物。並 築有簡易工事,崗哨林立,對日方要求當然無法接受。”但有一點很奇 怪的是,日本領事和翻譯都懂上海話,但他們沒有提出異議,這是很耐 人尋味的,劉勁持分析説: 對上述這一軍事術語如何翻譯,當時我方不便要求解釋,日本領事 及翻譯都是中國通,懂得上海話,也未自動提出解釋。但出事後日方未 佈防,未加強戒備,開會後平靜無異動,等待我方答覆。到8月13日上 午止,日軍司令部附近羣眾通行無阻。 日本人明明聽懂了中方副官的翻譯,為何不提出異議呢?劉勁持繼 續分析説: 推測當時日方似故弄玄虛,不加解釋,以牽制我方行動,待其國內 決定。也可能他們早有計劃,想故伎重演,先佔領天津及華北、內蒙大 片土地,組織傀儡政府,逐步蠶食全國,壓迫蔣介石屈服,暫時不想在 上海出兵。 1937年11月10日,日軍佔領上海後,在虹橋機場為大山勇夫修墓招魂,一個魯莽的 偶然行為,成為了引發淞滬大戰的諸多因素之一。 8月10日,雙方在上海市政府達成三項協議:“一、請上海保安隊 步哨暫撤若干距離,以免衝突;二、日方表明態度,不願在上海有作戰 行動;三、上海市長俞鴻均提議此事由外交手段交涉解決,日方誠意接 受。” 1. 日本獨有的對中士級別士官的稱呼 2. 劉勁持《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 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41、42頁。 3. 劉勁持《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 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41、42頁。 4. 史説《八一三淞滬抗戰紀略》,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戰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89、90頁。 5. 史説《八一三淞滬抗戰紀略》,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戰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89、90頁。 6. 劉勁持《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 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41、42頁。 7. 劉勁持《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 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41、42頁。 8. 劉勁持《淞滬警備司令部見聞》,中國文史出版社《八一三淞滬抗 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1987年版,第41、42頁。 第一章 戰爭前的準備 然而,就在日本人一方面表示誠意接受外交手段解決的時候,另一 方面,他們卻加緊了戰爭的準備。8月10日,正當中日雙方在上海市政 府談判時,長谷川清即下令在日本佐世保待機的第一、第八特別陸戰隊 向上海增援。 日本海軍軍令部考慮到,上海中國軍隊已有作戰準備,必須有陸軍 部隊參加,才能發動進攻。因此致電長谷川清,在陸軍到達前,儘量不 要擴大事態。這天,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海相 米內光政要 求動員陸軍部隊。陸相 杉山元答應派遣陸軍。 在決定向上海出兵的問題上,日本陸軍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 程。盧溝橋事變的第三天,日本參謀本部擬出了《處理華北事件綱 要》,決定以事件不擴大為方針,即使抗日行動波及到華中、華南,陸 軍仍以不出兵為原則。當時竭力主張不擴大戰爭的中心人物,是參謀本 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他認為,日軍即使傾全力對付蘇聯,兵力也是 不足的,若以很大兵力對華作戰,則影響對蘇的戰爭準備。而竭力主張 對華作戰的人則認為,目前蘇聯對日參戰的可能性不大;認為對華只需 一擊,中國就會屈服,甚至對華戰爭只要兩個多月,就可以使中國屈 服。

See more

The list of books you might like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