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 img

新式人格的塑造:以《学生杂志》(1921-1926)为线索考察20年代早期青少年的现代美育 PDF

82 Pages·2006·7.009 MB·Chinese
Save to my drive
Quick download
Download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

Preview 新式人格的塑造:以《学生杂志》(1921-1926)为线索考察20年代早期青少年的现代美育

分类号 奋白 二二 洲田 万。 暨 南 大 誉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式人媲 皎塑造 一一 以 学生杂志 一 《 》 为线索考察 年代早期青少年的现代美育 学位申请人 一 鸳 玉舒 导师姓名及职称 菱挂全 虽嚏 授 专业名称 文艺学 年 月 日 暨 南 大 学 周或士 学 位 论 文 题名 中英对照 新式人格的塑造 一一 以 学生杂志 一 为线索考察 年代早期青少年 《 》 的现代美育 一 一 一 ’ ‚ 凡勿 一 ” ” 作者姓名 潘玉舒 指导教师姓名 苏桂宁 及学位 职称 文学博士 副教授 、 学科 专业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 论文提交 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 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 阅人 学位授予单位和 日期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 ‚ ‚ 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 学位论文作者签 限多兮 签字 日期 年 月 巧 日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 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 了解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 、 ‚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 。 本人授权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几苏曰沪沪吏手 之子 尸仁曰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恿李‚ ‘‚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 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 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摘 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刚刚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 ‚ ‚ 社会文化的变迁 进而影响到中学生的文学 艺术 道德 审美观念的变更 ‚ 、 、 ‚ 。 学生杂志 作为一本面向中等学校学生的杂志 在 年代是非常有影响力 《 》 ‚ 的 但是从 目前资料来看 对该杂志的研究是十分有限和零散的 学术界对 学 。 ‚ 。 《 生杂志 的研究一般是从杂志出版发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个别论文是从其主要编 》 ‚ 辑杨贤江独特的教育思想入手 对他提出的 全人生指导 等教育思想进行考察 ‚ “ ” 。 对该杂志倡导的现代美育及文艺教育的研究 目前还属于空白 本论文通过对 学 ‚ 《 生杂志 进行细致地史料分析 考察了 年代 中学生新的文学 艺术素养的形成 》 ‚ 、 及新的人生观 价值观 的确立 通过与新文化运动前的传统教育进行对 比 考察 、 。 ‚ 了 年代中学生现代美育与文艺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 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对西 。 ‚ 方文化思想的引进 使 年代的中学生美育与文艺教育形成 自己的独特风格 ‚ 。 本论文通过对 学生杂志 的考察 剖析了 年代中学生在文学 音乐 服 《 》 ‚ 、 、 饰 人格塑造 身体美育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透过这些变革 可以清晰地 、 、 。 ‚ 看出世纪初中学生现代美育体系形成的轨迹 从而为我们探究 年代中国社会文 ‚ 化变化的取向与趋势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学生杂志 美育 文学 音乐 服饰 人格塑造 身体美育 《 》 一 ‚ ‚ ’ “ ‚‚ ‚ ‚ “ 腼 ” ‚ ‚‚ ’ ” ‚ 一 ’ ‚ ‚ ‚ 几白 ” ” ‚ ’ 一 ‚ ‚ 少 一 ‚ 九勿 “ ‚‚‚ 一 ‚ ‚ ‚ ‚ ‚ 一 ’ ‚ ‚ ’ 目 录 绪论 ……‚ …… 一 现代美育思潮的兴起 、 …… 二 学生杂志 的革新 、 《 》 …… 第一章 二十年代早期文学教育的转型 …… 一 学校文学教育的革新 、 …… 二 学生杂志 对新文学的推介 、 《 》 …… 第二章 二十年代早期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 一 音乐 课地位的提升 、 “ ” 。 …… 二 异彩纷呈的新式学生歌曲 、 。 ……‚ 第三章 服饰文化的新趋 向 …… 一 简朴 自然的新式女装 、 。 …… 二 中西杂揉的男学生装 、 。 …… 第四章 新式人格的培养 …… 一 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 …… 二 新社交的提倡 、 …… 三 新式礼仪的蔓延 、 …… 第五章 身体美育的实施 …… 一 体育运动的风行 、 …… 二 多种游艺活动的开展 、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绪论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 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 维新改良与辛亥革命由制度 ‚ ‚ 层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标志着现代化开始在中国萌芽 中国教育也随之进行了 ‚ ‚ 学制 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现代化变革 以 年 月 日爆发的反帝爱国学生运 、 。 动为标志的五四运动 不仅仅是由救亡激起的爱国行动 也是青年们新的意识 新 ‚ ‚ 、 的信仰和新的思维方式的表现 新文化运动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主动学习 。 ‚ 西方文化 试图从民主和科学角度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与教育的变革 ‚ 。 是如影随形的 文化的变革引致教育从观念到内容 制度的革新 反之 负有传 ‚ 、 ‚ ‚ 承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之责的教育又对文化的变革起推动作用 事实上 很多 。 ‚ 思想家同时也是教育家 他们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瘤疾开出了诸多良方 ‚ 。 尽管变革的路步履艰难 新文化运动孕育的新教育还是开始了从传统走向现 ‚ 代的诸多尝试 如废止了读经 借鉴了美国制定的 六三三 新学制 白话文的 ‚ ‚ “ ” ‚ 应用促进了平民教育 自然科学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 各地学校 ‚ ‚ 课程趋于完备等 。 在历史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 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剧变和西方美学的输入 ‚ ‚ 以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 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兴起 了一股具有启蒙性质的现代美 、 、 、 育新潮 这股美育新潮从培养 完全之人物 的现代教育理想出发 把美育作为 。 “ ” ‚ 完全之教育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对美育的根源 性质和桥梁作用等作 “ ” ‚ 、 了具有学理深度的阐述 而且对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立地位 美育的特质及实 ‚ 、 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 一 现代美育思潮的兴起 、 。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 明确的教育范畴 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 美学 、 ‚ 、 家席勒在其 美育书简 中提出来的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 《 》 。 。 美育 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 艺术教育 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 美 ‚ “ ” “ 感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 等 所谓广义美育 有人认为 ” “ ” “ ” 。 ‚ 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 。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时代里 以 经 史 后来是 四书 五经 为主要施 ‚ “ 、 ” “ ”、 ” 教内容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修身教育或曰德性教育 这种教育以培养人的德 ‚ 性为主 宗旨在于把政治性的礼教规范内化为人的理性 自觉或道德人格 以培养 ‚ ‚ 统治者所需要的可入 仕 之材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虽有诗教 乐教的名分 “ ” 。 ‚ 、 ‚ 但它们也被纳入进了道德教化的范围 成为德性教育的辅助或者说附庸 自身并 ‚ ‚ 无独立存在的价值 。 将美育或曰审美教育提升至完整的教育理念 作为与德育 智育 体育并列 ‚ 、 、 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上个世纪初叶才发生的事情 年 王国维在清廷实施 新 ‚ 。 ‚ “ 政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之风 日盛的背景下 于 教育世界 上发表了 论教育之 ”、 ‚ 《 》 《 宗旨 一文 将美育列为 完全之教育 之一部 其后又发表 孔子之美育主义 》 ‚ “ ” ‚ 《 》、 去毒篇 人间嗜好之研究 霍恩氏之美育说 等若干文章 倡导美育 民 《 》、 《 》、 《 》 ‚ 。 国二年 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其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中 把美育同 ‚ 》 ‚ 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道德主义教育 世界观教育并列 作为 今 日之 、 、 、 ‚ “ 教育所不可偏废者 之一 并界定美育为 美感之教育 此后又力倡 以美育代 ” ‚ “ ”‚ “ 宗教 说 主张 美育救国 同年 时任教育部主管图书馆 博物馆 美术馆工 ” ‚ “ ”。 ‚ 、 、 作的鲁迅 不仅写下了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就美术之 目的与效用 播布美术之 ‚ 《 》‚ 、 方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提出了建议 以呼应蔡元培的美育主张 并且为纠正当时 ‚ ‚ ‚ 某些人对美育的错误理解 翻译了日本心理学家上野阳一的两篇论文 艺术玩赏 ‚ 《 之教育 和 社会教育与趣味 发表在教育部的 编纂处月刊 上 自 五四 》 《 》‚ 《 》 。 “ ” 新文化运动兴起 鲁迅更明确地提出以文艺改造国民性 疗救国民病根的主张 ‚ 、 。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即鼓吹 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 希冀以此 改 良群治 “ ”、 ”‚ “ ”‚ 达到 新民 之 目的 年代初期 梁启超更是写下了一系列文章 大力倡行 情 “ ” 。 ‚ ‚ “ 感教育 或曰 趣味教育 并视艺术为情感教育的利器 希图借艺术教育辟出一 ” “ ”‚ ‚ 条改造国民的大路 使之皆成为 美化 的国民 ‚ “ ” 。 在以王国维 梁启超 蔡元培等人为代表的美育思潮背背后 不仅包含明确 ‚ 、 ‚ 的现实指向性 而且蕴含着对人的 自由 和谐 全面发展的神往及对国家富裕 ‚ 、 、 、 文明 强大的渴望 由此可 以说 在上一个世纪交替之际 一代文化 巨匠们对于 、 。 ‚ ‚ 美育的看重 实际上是站在教育理想的 目标高度上对于中国教育走 向的一种前瞻 ‚ 性策划 或者说是基于对教育规律全面 完整的理性认识而对于教育的现实社会 ‚ 、 需求所作出的一种具有时代高度的理论回应 在这股美育新潮所激起的朵朵浪花 。 中 隐含着历史进步的脚步声 其中既显示出对旧的时代 旧的人生观念和教育 ‚ ‚ 、 观念的痛切诀别 也蕴含着对一个新的时代 一种新的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深 ‚ 、 清展望 。 从美育的范围上看 美育在家庭 学校 社会都可实施 家庭美育 学校美育 ‚ 、 、 ‚ 、 和社会美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 美育的对象也不单是学生 。 ‚ ‚ 而是整个社会成员 同时在学校美育中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 须对不同的学生实 。 ‚ ‚ 施不同的教育 可见美育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教育 普泛教育 但同时 。 、 ‚ 又有助于个性养成 人格培育 、 。 二 学生杂志 的革新 、 》 。 美育的研究 实践和传播 除了依靠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外 出版物 、 ‚ ‚ 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 在传媒相对单一的五四时期 杂志和报刊可谓是新文化 。 ‚ 、

See more

The list of books you might like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