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 img

读库1803 PDF

353 Pages·2018·36.5 MB·Chinese
Save to my drive
Quick download
Download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

Preview 读库1803

DUKU 读 库 1803 s v llKi 社 N —W S - > K = K - S S 歳 一 躺 修 8 b 凿 ^ 看 - 闕 p M 有 费 j^ jh m 扉页插画I老树 DUKU 读 库 1803 主编张立宪 DJU责任编辑 杨雪 读图片编辑 黎亮 库装帧设计 艾莉 干美术编侏 耿冰 特约审校 黄英 潘艳 朱秀亮 马国兴 张钧 刘亚 1 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 毕飞宇张同道 我没有姓氏,没有故乡,我是个天生的小说家。 105与深渊同行............李彬 一切的源头就是那个路边卖花的男人。 188 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 詹姆斯•萨默斯 我们还没想好该怎么应对,它已经到来了。 203 从工厂到大学............晨星 我在城市的坐标原点,是从关山开始的。 225 中考魔方............马国兴 "2017冲刺大三甲"。 259 黎曼假设平话............贾辉军 何年何月,黎曼假设才能变身为"黎曼定理”呢? 312 穿越时空去救你.........罗逊 举国医界精英陆续登场,仍不能挽救丁文江的性命。 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 毕飞宇张同道 我没有姓氏,没有故乡,我是个天生的小说家。 莫言曾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 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 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岀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 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拍摄了这样一批作家:他们把故乡的土地转化为文学的 故乡,为世界文学创造了一片陌生的风景。 2017年3月31日-4月14日,摄制组跟随作家毕飞宇 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其间进行了一次室内访谈和多次现 场随机访谈。本文为原始访谈整理稿。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主要作品:《叙事》 《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平原》《推拿》。 祭祖 张同道:你最初的创作和家世关系很密切,能不能讲 一下,你父亲的身世和姓氏的由来。 毕飞宇:从写作来讲,我从一开始倒并没有确定一个 土地观或者家庭观,有了这个道路,再慢慢慢慢往前写。 说实话确实没有。但是如果你回过头来看一下我的作品, 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在我的潜意识里面,它还是有所呈现 的。比方说跟一块土地的关系,跟家族的关系。 说起家族,从我来讲就有一点麻烦。实际上在相当 长的时间里面,我是一个缺失家族的人。比方说姓氏。因 为父亲来路很不明,他被一个姓陆的人领养了。然后由于 政治和战争的原因,领养他的,也就是我父亲的养父,在 1946年离开了人世。直到五十年代之后,我的父亲才由政 府出面,让他由姓陆改成了姓毕。 到了我,到了我儿子,其实也仅仅就是三代人。这意味 着作为一个个人而言,当你回过头去寻找祖先时,会发现它 特别短。这个短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为什么我 会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没有来路的人?只能 看到父亲,父亲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是空白的。 你要说起土地,那就更加糟糕。因为父亲本身没有 来路,所以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父亲成了 “右 派”之后,他的工作不停地调动,那么我就是一个随着父 亲就职的地方,永远在漂泊的一个人。 从这两点出发,对一个人来讲,没有故乡是一个巨大 的遗憾,没有祖先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是作为一个作 家,我倒没有想到,等我长大了之后,开始写作的时候, 一定要去迎着这两条道路往前去找。虽然清晰的意识是没 有的,但在不知不觉当中,偶尔还会呈现出一个动机。我 为什么不能在我虚拟的世界里面,去回过头来写写那块土 地?为什么不能够回过头来,去写写我的祖辈? 既然写了,它倒不一定就是那么清晰的,它往往拐了 一个弯。文学就是这样,它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不像眼 睛看眼睛那样直接对视。它有的时候像镜子一样,看的目 光会有折射。折射过来以后,比方我的小说里面,就会对 生育,对哺乳,对血液,对疼痛,对出生,对死亡,对这 么几个主题,特别感兴趣。即使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但 绕过来绕过去,这几样东西很自然地就在我的小说里面往 外跳。 这几样东西构成了我小说的一个母体。从开始写作, 到我五十岁前后,如果来概括我这段时间的写作的话,是 说得通的。 张同道:有一种内在的吸引。 毕飞宇:对,它是说得通的。至于以后我会往哪儿 写,我不清楚。命运给我的生命当中挖下了许多坑,不仅 没把我埋葬掉,相反,它们给我提供了许多额外的能量。 张同道:我看你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五十二岁才第一 次祭祖。为什么? 毕飞宇:由于政治原因,我父亲的养父1946年就离开 我们了,他是在哪儿去世的,怎么去世的,对我父亲来讲 也是一个谜。我从出生到长大,就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 家是光溜溜的。没听说过爷爷,也没听说过奶奶,更没有 跟他们一起生活过。虽然我已经认可了这样的一种生活, 但从我的内心来讲,有时候也特别渴望从父亲那儿听到一 些陈芝麻烂谷子。但问题是他永远都回避这些东西。记得 我读大学的时候曾经问过他,但是问的结果非常不美妙, 他永远对我沉默。从做儿子的角度来讲,一个父亲面对儿 子的问题,他沉默了,无非就是两个答案:他不知道;他 不想说。那么我们作为儿女,当父亲不开口的时候,你不 能去撬他的嘴,是吧? 2015年的年底,父亲突然告诉我一个消息,说由于一个 亲戚的帮忙,终于找到你爷爷的坟墓了。从那一年开始,我 第一次有机会去扫墓。我第一次去扫墓的时候,看着爷爷的 墓碑,算了一下时间,他死亡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一个人 面对自己的祖先,哪怕一次也没有见过他,当你确认了你的 血脉和这个土地有了关系之后,内心非常复杂。 可是反过来呢,我那天充满了喜悦。 为啥呢?因为从童年开始,从我生长的那个村庄,看到 每一个孩子到清明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后 边去扫墓,带了好多东西,一个一个地跪在一抓土地里面, 还听到有一个人对着土地在那儿说话。我们远远望过去,羡 慕得不得了。回去问父亲,那是干吗呢?我得到的第一个回

See more

The list of books you might like

Most books are stored in the elastic cloud where traffic is expensive.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a limit on daily download.